作者:admin 阅读:800次 时间:2024-03-13 09:39:57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趋势进一步深化,加速了“不合格” 的保险从业人员的流失。在保险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保险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精进专业能力,匹配客户的需求,才能在行业长期生存、发展,将保险营销工作发展为终身事业。具体而言,保险从业人员应如何提升个人能力,匹配客户的需求?
提升挖掘客户需求的能力
“王老吉”凉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因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凉茶是药,只有在出现相关病症时才需要喝,所以过去“王老吉”的销量并不高。直到“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语出现,它的销量才迎来大幅增长。这句广告语瞄准了大众“怕上火”的忧虑,挖掘出大众“预防上火”的需求,让“王老吉〞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其实让客户购买保险也是如此。很多客户虽然认可保险,但他们未必知道自己必须拥有保险。保险从业人员只有练就发掘客户需求的能力,才能引起他们对保险的兴趣,获得成交的机会。具体而言,保险从业人员如何提升发掘客户需求的能力?笔者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深入了解人在各个人生阶段需要承担的责任。
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这些责任对应着不同的保障需求。你不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自己在当下的人生阶段有何家庭责任,对生活有哪些忧虑,进而挖掘与你情况相似的客户的需求。若你没有经历过某些人生阶段、不知道这些阶段的人群有何忧虑,则可以观察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向他们请教,听听“过来人〞真实的声音,相信他们的回答会对你大有裨益。
②全面收集信息,精准分析客户的问题。
此处的重点是“精准”。有些时候,保险从业人员在了解客户的某项信息后,就误以为客户有某种保险需求。但若你深入分析客户的资料就能发现,客户需要的可能是其他保障。
举个例子,你了解到客户的独生女准备结婚,于是你认为“给孩子“准备一笔婚嫁金”就是客户的需求,并向对方提出建议。但你不知道的是,客户已经通过指定赠予的方式为孩子留了一笔钱。比起给孩子留一笔钱,她更担心孩子嫁到外地后,自己老后的生活怎么办。因此,客户最迫切的需求其实足解决老后照护等问题。
成为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保险专家
在为客户提供建议时,你是否会这样做:当发现客户没有配置重疾险时,就向其推荐重疾险产品;当发现客户有“闲钱”需要打理时,就向其推荐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可你是否想过,若他们只想购买某款保险产品、享受该产品的功能,大可自行在互联网保险平台上购买。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向你咨询,证明他们需要的不是产品推荐,而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大多数保险从业人员都清楚终身寿险的功能,但能被称为销售终身寿险的专家、依靠销售终身寿险闻名于行业的保险从业人员却凤毛麟角,如国际龙奖 IDA 白金会员曾绍华。她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是因为她不仅了解终身寿险的功能,还懂得借助其功能及特殊属性切实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提升综合能力,成为博学的“杂家”
不少长期保持绩优的销售高手在分享成功经验时都谈及“专业内是内行,专业外不外行” 的观点,这表明,一个真正能匹配客户的保险从业人员,不仅要成为保险专家,更要成为“杂家〞,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法律、税务、证券、信托等,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保险是大众进行资产配置的必备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若其他保险从业人员只能为客户设计保险方案,而你不仅了解保险,还懂得结合其他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资产配置方案。那么,谁更能匹配客户的需求、赢得客户的青睐,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
得知客户刘先生担心企业债务波及家庭生活,于是曾绍华便建议他用终身寿险隔离债务风险。她为其分析道:“购买保险时,若你以自己或妻子为投保人,以父母或子女为受益人,将来保单的现金价值依然可能被债务波及。你不妨让父母作为投保人,你自己作为被保险人,父母或孩子作为受益人;如此,这张保单的权益所有人是你父母,而父母不对子女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她还进一步建议道:“你父母的年龄较大,假如他们离开人世,保单的现金价值可能就会被视为其遗产,存在被分割的风险。因此,在购买保单后,你可以让父母立一份遗嘱,规定保单由你继承。抑或等债务风险解除后,你再将保单的投保人变更为已成年的孩子。”曾绍华细致且有理有据的规划成功地打动了刘先生。
摘自《保险行销》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