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阅读:961次 时间:2024-04-23 10:08:13
平安人寿江苏分公司营业部经理
坦诚地说,从业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一定要从事这份工作到多少岁”的想法,但我因为充分认可这份事业的价值,所以坚持至今,也坚信我能一直走下去。这就是以保险为终身事业吗?我认为是的。而这样的想法并非产生于某一瞬间,而是产生于长期经营这份事业的过程中。换言之,“以保险为终身事业”不应该是保险从业人员在冲动之下喊出的口号,而是经过理性的思考、评估后慎重作出的决定。
回顾三十多年的从业生涯,我真切地感受到,若要将保险事业发展得更长远,就要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但没有人喜欢做难的事。我之所以能坚持如此,是因为我心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
“主动出圈”去做“难”的事情
一个鸡蛋从外被打破是食物,从内自我突破是生命。而一个人迫于环境而改变自己,得到的是压力;只有从内寻求自我突破,才能收获成长。深谙此理的我总是抱着“主动出圈” 的心态去做“难”的事情。正因我二十多年来每天都坚持做“难”的事情,所以我“活”下来了,也比许多同龄人、同业伙伴“活”得更好。一直以来,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两点:
•用“不满”的心态突破 “能力圈”
一个保险从业人员若仅满足于用人情或简单的话术赚来的几千元佣金,而不持续地钻研专业知识、改变工作模式、订立更高的目标,那么,即便他(她)不被行业淘汰,也会因为无法获得好的业绩而主动离开行业。
我追逐国际龙奖 IDA 荣誉已有十几年,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越优秀的人,其“不满”的心态越强烈。众所周知,IDA荣誉体系中有铜龙奖、银龙奖、金龙奖和白金奖。过去,获得铜龙奖的人很多,获得高阶荣誉的人却很少;如今,我明显感觉到获得IDA金龙奖、IDA白金奖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我也不满足于仅获得 IDA铜龙奖,而是不断地向更高阶的 IDA银龙奖、IDA金龙奖、IDA白金奖发起挑战。
但我留意到,行业中部分 “超级绩优”已经不满足于达标IDA白金奖,而希望以个人之力创造 20个、50个甚至100个IDA会员的业绩,因此,“IDA百人荣誉” 诞生了。这让我对现状产生 “不满”——我为什么不能达成这个目标?我应如何向这些优秀的人靠拢?
我明白,若仅凭借当 前的客户群和专业能力,我难以创造100个IDA会员的业绩,但我可以团结伙伴的力量,先朝着“以10人之力达标 100个IDA铜龙奖”的目标迈进,再朝着“以5人之力达标 100个IDA铜龙奖”的目标迈进。在此过程中,我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也能在保险行业中走得更远。
•用“空杯”的心态走出“认知圈”
从业年资越长的人越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即受困于固有的认知,无法获得更大的突破。为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我总是怀揣“空杯”的心态,借助他人的力量反省自己。在我的团队中,许多伙伴都是年轻人,拥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出色的工作履历。虽然他们的年资尚浅,业绩没有我那么好,但我深知,他们身上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因此,我总是用请教的态度与他们沟通。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我知晓自己应该补足哪些方面的不足,有哪些长处可以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发扬。
用正面的心态将“难事”变“易事”
无论是谁,都会遭遇逆境,我也不例外。入行至今,我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困难,也曾陷入低落、沮丧的情绪,但我都挺过来了。一般而言,我会通过3个方法调整心态。
•告诉自己这是 “应得的”困难
目标不同的人,遇到的因难的难度也会不一样。若月收入目标是1万元,你就会遇到“1万元的困难”;若月收入目标是 50万元,就会遇到 “50 万元的困难”。因此,每当遇到因难、陷入沮丧时,我会对自己说:“你想获得更高的收入吗?如果想,这就是你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自己定“情绪闹钟”
我不是机器人,也有消极情绪泛滥的时侯。我不会刻意压抑情绪,而会给自己一两天的时问进行调整。期间,我可以看书、听音乐、找其他人倾诉。但我不允许自己长时间陷入颓废的状态,“时间”一到,我便提醒自己“打起精神”,思考“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解决”。
•与“自己”商量对策
每个人都难以凭一已之力改变环境,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遇到难题时,若我们总是抱怨行业、公司、产品、团队不好,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负能量影响生活、工作,让身边的客户、优才 “绕道而走”。所以,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如何提升能力,如何调整工作状态、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保险从业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达成某项业绩标准,而是能否管理好自己的心态。当我的内心足够强大时,任何困难都无法将我打倒。
摘自《保险行销》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