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阅读:123次 时间:2025-09-17 08:50:15
每每加完班、熬完夜、熬干最后一格电量之后,最能抚慰人心的,往往是一口热腾腾、香喷喷的食物。烧烤配啤酒、黄油煎牛排、猪油拌饭……香味一上头,什么卡路里、腰围线统统靠边站。“我都这么辛苦了,吃点好的不过分吧,胖就胖呗,管那么多干嘛!”这大概是很多人深夜放纵时内心真实的独白。
可现实往往比“胖”更残酷。早有研究指出,肥胖不仅是身材管理的问题,更是肿瘤潜伏的“温床”之一。它会削弱免疫系统的战斗力,让原本应对肿瘤寸步不让的免疫细胞变得懒散、迟钝,甚至假装“看不见”肿瘤的存在,简直像给癌细胞开了VIP通行证。
更令人警觉的是,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一项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1]进一步揭示:肥胖并非“胖了就危险”这么简单,关键还在于——你是靠什么脂肪吃胖的。同样是高脂饮食,用黄油吃出来的肥胖,和用棕榈油吃出来的肥胖,对身体的影响天差地别。动物脂肪(如黄油)可能通过诱导免疫细胞功能障碍来促进肿瘤生长,而植物脂肪(如棕榈油)则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同样是高脂,结果却大不同
但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肿瘤模型实验之后。第10周,所有小鼠皮下注射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继续维持原饮食直至实验终点。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各组小鼠体重相当,肿瘤的生长速度却因脂肪来源的不同而显著分化。与标准饲料组相比,猪油、牛脂和黄油组的肿瘤生长明显加快;而椰子油、橄榄油和棕榈油组的肿瘤生长速度则与对照组几乎无异。
黄油组免疫“溃不成军”
看上去,在肿瘤生长这场“战役”中,动物脂肪与植物脂肪似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这种差异并不是源于系统代谢紊乱,因此研究人员将焦点逐步转向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试图寻找脂肪“质”的不同所带来的关键免疫差异。
这意味着:动物脂肪相较于植物脂肪,更容易削弱免疫系统对肿瘤的监控和清除能力,进而可能加速肿瘤的发展。
饱和脂肪酸“双雄”C14:0与C18:0登场
进一步分析饮食成分后,研究人员发现,黄油组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棕榈油组,尤其富含C14:0和C18:0这两种此前已被报道能抑制T细胞代谢的长链脂肪酸(LCFAs)。不过,这些脂肪酸在体内并不会“原封不动”,而是进一步被代谢为一类叫作长链酰基肉碱(LCACs)的中间产物,比如C14:0转化为CAR14:0,C18:0转化为CAR18:0。
LCACs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们是LCFAs在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前的中间产物,好比是脂肪酸准备“燃烧”前的“登机牌”。正是通过这些LCACs,脂肪被运送进线粒体这个“代谢熔炉”,转化为能量。但在动物脂肪主导的饮食中,这种“登机牌”却似乎开得太多、发得太快,以至于在体内形成异常积聚。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黄油。当研究人员将饮食脂肪来源换成同样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后,依旧观察到CAR18:0水平居高不下,提示这种代谢物的积累很可能是动物脂肪代谢的一种普遍特征,而非个别饮食配方的特例。
也就是说,黄油组高脂饮食通过引入大量C14:0与C18:0,不仅改变了脂肪酸的输入结构,还推动其代谢产物——LCACs,特别是CAR14:0和CAR18:0——在体内“扎堆”,这些LCACs可能是动物脂肪诱导免疫抑制的重要“代谢信号”。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即便同样是高脂饮食、同样导致肥胖,不同脂肪的代谢命运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可能截然不同。癌症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在饮食干预中不应仅关注脂肪总量控制,而应更关注脂肪类型选择。
常吃红肉,更易痴呆,且加速认知能力衰退
不过,饱和脂肪的“坏脾气”可不止在黄油等动物脂肪里出没。不少人偏爱的红肉,也富含大量饱和脂肪。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揭示,它们可能悄无声息地“侵占”我们的大脑,加速认知功能的衰退。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eur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2]通过分析护士健康研究(NHS)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两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探讨了红肉摄入与多个认知结果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每天摄入≥21g加工红肉的参与者相比于摄入<8.5g的参与者,患痴呆的风险升高13%,主观认知衰退的风险增加14%。并且每增加1份(约85g)加工红肉的摄入,整体认知衰退和言语记忆衰退分别加速1.61年和1.69年。
而对于未加工红肉的摄入,每天摄入≥85g的人群,其主观认知能力衰退的风险比摄入<43g的人群高16%。
换句话说,红肉吃得越多,大脑退化得越快。
至于红肉为何会“伤脑”,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可能机制。一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它会提高体内胆固醇,进而干扰大脑中的脂类代谢,影响关键的APOE蛋白,削弱神经元保护屏障;二是高饱和脂肪摄入会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减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大脑失去“养料”,认知能力随之滑坡。
红肉吃得多,糖尿病风险更高
事实上,红肉带来的“副作用清单”远不止如此。除了认知力受损、记忆力打折,红肉中隐藏的“高危成分”还可能悄悄盯上我们的代谢系统。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另一项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3]表明,膳食中更高的血红素铁摄入量会导致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6%,尤其是红肉来源的血红素铁。
但真正引发关注的是来自红肉的血红素铁,它在代谢系统里似乎扮演了一个不太友好的角色。
为了弄清楚血红素铁到底“背了多少锅”,研究者还做了中介分析。结果发现,在未加工红肉引发的糖尿病风险中,有多达65.6%的部分可归因于血红素铁的摄入。
不过,这种解释在加工红肉上就没那么适用了。虽然加工红肉也会提高糖尿病风险,但血红素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脂肪”妖魔化,也不是在宣判“肉类”有罪。试想,谁能靠啃几片生菜叶子就满血复活、精力充沛地过完一天呢?适量的脂肪和优质的蛋白质,不仅是身体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唤醒食欲和愉悦感的重要来源。
那么,问题来了:吃多少才算刚刚好?哪些脂肪可以多吃,哪些又得悠着点?对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已有明确建议:成年人每日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20%–30%之间;日常烹调建议减少动物脂肪的使用,优先选择植物性食用油,且烹调用油的摄入量每天不宜超过25–30克。
在蛋白质来源的选择上,也推荐优先选择白肉(如鸡肉、鸭肉、鱼肉)和蛋类来替代部分红肉摄入。每日摄入畜禽肉、水产品、蛋类等总量控制在120–200克之间,才能在保障营养的同时,避免摄入过量带来的健康风险。
看来,在抚慰味蕾与犒赏身心的天平上,多一分对“脂肪身份”和“红肉分量”的留意,或许就能让这场漫长的“吃”之旅,走得更稳当、更尽兴。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主要基于动物模型,在人类中的普适性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2]和研究[3]尚不能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