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电子产品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眼睛应该是最大的“受害者”,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盯着屏幕的时间逐渐增长,眼睛渐渐疲劳、干涩、充血、损伤,严重者甚至受青光眼、干眼症等眼疾的困扰,这些疾病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是潜在的“视力杀手”!
干眼症:长期不治可能会引发角膜溃疡、永久性视力损伤。
青光眼:被称为“沉默的视力小偷”,一旦视神经萎缩,失明风险高达27%。
因此,人工眼泪、激素眼药水等成了很多人缓解眼睛不适的必备药品,但大多效果有限,且长时间使用还具有一定健康风险,特别是含激素类眼药水,更是有可能导致眼睛失明。
一、被低估的“视力杀手”
干眼症:不仅只是“干”那么简单:
干眼症是一种慢性眼表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眼睛表面泪液分泌不足或脂质层功能异常,全球患病率介于 5%-50%,地域差异显著亚洲人群发病率高于北美地区。
· 角膜损伤:泪膜破裂导致角膜暴露,继而引发溃疡、瘢痕,严重者需角膜移植;
· 生活质量下降:畏光、疼痛、视力波动,甚至无法使用电子设备或驾驶;
· 数据警示:中国干眼症发病率达30%,其中20%患者因延误治疗发展为中重度。
干眼症的患病本质为眼表炎症的恶性循环: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快导致角膜损伤,释放的损伤信号(如DAMPs)激活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进而引发“炎症因子(IL-1β、TNF-α、IL-17等)风暴”。这些因子不仅会加剧眼表损伤,还会抑制泪腺正常功能,导致眼睛“越干越炎,越炎越干”的恶性循环。
二、青光眼:悄无声息的失明危机
青光眼是一类因眼压异常升高导致视神经进行性损伤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全球致盲率仅次于白内障,且是首位不可逆性失明原因。发病原因包括过度疲劳、过度近距离用眼、暗室环境和慢性全身疾病等。
• 不可逆损伤:高眼压持续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从周边向中心“塌陷”,最终失明;
• 隐匿性强:40%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WHO数据);
• 年轻化趋势:过度用眼、高压力让30-40岁人群发病率激增300%。
干细胞外泌体:细胞通路中的治愈密码
2025年1月,权威杂志《Journal of Ophthalmology》发表最新综述,干细胞外泌体可以通过免疫抑制、防止细胞凋亡、恢复泪腺功能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成为治疗干眼症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外泌体
外泌体是干细胞分泌的一种直径约 30-150 纳米的膜性囊泡结构,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天然载体,其携带的蛋白质、核酸、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具有三大核心特性:
1.精准靶向性:可穿透血眼屏障(blood-ocular barrier),直接抵达眼表及视神经损伤部位;
2.生物相容性:源自人体细胞的天然成分,免疫原性极低,规避传统药物的毒副作用;
3.功能多元性:通过传递关键信号分子,实现 “修复 + 抗炎 + 再生” 的协同治疗效应。
2023年《Nature》子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显著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证据强度:P<0.01)。相较于传统激素疗法,干细胞外泌体以其无免疫排斥、非侵入性、多靶点调控的特性,为青光眼、干眼症等难治性眼疾提供了 “再生医学” 新范式。
临床治疗真实数据
1、干眼症患者“眼泪的重生”:
韩国首尔大学医学研究表明:外泌体疗法使90%中重度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量增加2倍,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80%;
真实案例:46岁张女士为一名程序员,因工作所需,长期使用仍泪液无效,经干细胞外泌体治疗2周后,泪膜破裂时间从3s延长到12s,直言“眼睛终于能呼吸了”!
2、青光眼的福音:
中国临床试验(2024):62例青光眼患者使用干细胞外泌体3个月后,眼压平均下降28%,视野缺损改善率达67%;
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证:外泌体使晚期青光眼患者视神经血流速度提升45%,延缓失明进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教授陶勇在第八届 IGC 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大会上表示,外泌体在眼底疾病治疗领域前景广阔,其免疫原性低、生物安全性好,可靶向损伤部位实现眼底富集,且内容物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通过抗炎、修复等机制对疾病进行网状调控。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
转发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