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30-79岁中国人中,约2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5亿人有颈动脉斑块。在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2%,远远超过了第二位死因的肿瘤(24%)。
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确诊为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几乎人人都有。
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0.5mm以上,或局灶性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的50%,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1.5mm。
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临床上常通过测量IMT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mm为正常;IMT 在1.0~1.5mm 为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IMT>1.5mm为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
动脉硬化早期,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激下,大量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oxLDL并转化为泡沫细胞。
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
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浸润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颈动脉是血液通向头部的主要动脉,提供脑组织85%的血液,一旦发生狭窄就会影响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当人们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时,全身的动脉就会发生硬化,内膜下可能生长出斑块,颈动脉的分叉是斑块常见的部位。
颈动脉斑块生长在颈动脉内膜下,前期,仅仅是一点脂质的斑点。随着斑块的增大,内部的成分就变得复杂起来。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皮受损,促使炎性细胞黏附,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逐渐演变为动脉粥样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阻塞血管腔造成管腔的狭窄,如同两只手掐住了颈部,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管腔的闭塞或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阻断血流,导致脑萎缩、脑梗死。
干细胞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多数都是不可逆的,也是难以清除的。不过根据临床经验,通过某些药物治疗可以让斑块稳定,不再继续增大。当然,如果只是轻微斑块,也无需依赖药物,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和营养调理、运动治疗也可以减少斑块增大、破裂的可能性。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已被证实可以通过分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其独特的抗炎和免疫调控作用,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加速受损内皮修复,抑制动脉狭窄的形成。
MSCs治疗后,切片显示移植细胞参与修复血管,向内皮细胞分化
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综述,阐述了干细胞移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其中总结了干细胞移植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五大机制:
调节脂质代谢水平
高脂血症是一个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三项动物试验表明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试验血清脂质水平,从而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沉积,专家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进行干细胞移植移植,8周后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了33%。
内皮细胞保护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触发因素是内皮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可增强内皮细胞分化,提高内皮细胞活力,恢复内皮功能,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过程,减少或消除斑块的堆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清除炎症细胞
多项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特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移植能清除炎症细胞进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减少浸润的炎性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其活化、改变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打破 M1/M2的平衡、调节T/B细胞的免疫平衡。
提高斑块稳定性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小斑块的体积,但是斑块大小并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评价指标,还必须考虑斑块稳定性对破裂风险的影响。
支持血供造血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修复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干细胞移植支持造血功能,加速体内的营养物质交换,提高血管修复效率,促进新血管的生成。
案例分享
东莞某女士,45岁,2023年5月5日体检彩超结果显示,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后壁见约11.6mmx1.7mm扁平、附壁低回声;右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后壁见约8.0mmx2.2mm扁平、附壁低回声斑。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
调理前
经过间充质干细胞2次输注调理,2024年5月7日复查彩超结果显示:
双侧颈总动脉管径对称,内膜增厚,双侧各段血流速度正常;双侧颈动脉球部管径对称,内膜增厚,流速正常;双侧颈内动脉管径对称,各段血流速度正常;双侧椎动脉管径及流速正常;双侧颈外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血流速度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体积由11.6mmx1.7mm缩小至7mmx2mm,原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8.0mmx2.2mm消失。
调理后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各种炎症因子和巨噬细胞都参与了斑块的形成。M1巨噬细胞大量渗入不稳定斑块,分泌组织金属蛋白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吸引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在斑块中,容易导致斑块剥离或破裂。
干细胞可将M1型巨噬细胞转化为M2型,抑制炎性因子分泌,吞噬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促进斑块稳定,实现减少。
综上所述,干细胞可以减轻内皮功能障碍、降低血清脂质水平、抗炎并稳定现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使得其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未来研究的理想选择。随着对干细胞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相信未来将造福更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