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2.5亿人饱受脱发困扰,平均每6人就有1人加入“脱发大军”。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问题正逐渐低龄化,26-30岁尤其成为脱发高发年龄段,曾经多见于中年人的发际线后移,如今已成为不少“打工人”的常见困扰。

一、如何分辨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
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日掉50-100根为生理性脱发。若每日脱发超100根且持续较久,或脱发量未超100根但明显增多,伴随头发变稀、秃斑、发际线后移等,可能是病理性脱发,需及时就医。
常见脱发类型中,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最常见,与遗传、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男性多表现为前额与头顶头发稀疏,女性则以头顶部头发变薄为主要特征,其核心病理机制为毛囊微型化,随着年龄的增加,AGA的发生率显著上升。
虽然现有针对AGA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米诺地尔外用用药繁琐,可能引发头皮刺激或毛囊炎;
· 非那雄胺口服治疗周期长,副作用难以接受而导致依从性差,且对女性完全禁用;
· PRP血浆疗法恢复期较长,且效果持续性不强;
· 植发手术费用高昂,术后恢复期较长且依赖供体毛囊资源。
二、外泌体如何“唤醒”毛囊
外泌体是直径30-150 纳米的囊泡,由细胞分泌并携带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它们像“微型快递包裹”,将修护信号传递给靶细胞,激活通路,这些特性都使得干细胞外泌体应对雄激素性脱发成为可能。外泌体应对脱发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
激活毛囊细胞
激活毛囊干细胞: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BMP家族及生长因子(如VEGF、IGF-1),唤醒休眠毛囊干细胞,延长生长期,逆转毛囊微型化;
促进血管新生
外泌体中的VEGF等因子刺激头皮血管生成,改善毛囊营养供给;
关于修护微环境
应对毛囊细胞的炎症反应,提高毛囊细胞的生存率和再生能力,应对雄激素性脱发诱导的炎症反应,减少毛囊周围免疫细胞浸润,保护毛囊免受损伤。
三、案例分享
临床试验1:
12名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男性7名,女性5名),年龄18-60岁,脱发等级为男性Norwood III-IV级或女性Ludwig I-II级。接受胎盘干细胞外泌体的临床研究,每14天一次,最多4次。
结果发现:基线时平均头发密度为96.5根/cm²,头发直径0.049 mm,脱发数量200根。干预后,平均头发密度在6周时增加了69.4%;头发直径在3周和6周时分别增加至0.058 mm和0.059 mm;平均脱发数量在6周时显著减少至80根,未观察到显著不良反应或临床实验室指标变化。
临床试验2:
一项雄激素性脱发外泌体治疗的研究纳入了38位年龄在18至59岁之间的受试者,接受脂肪干细胞外泌体治疗。经过16周的临床研究后,实验组在头发数量上实现了19.2%的增长,头发密度相对于基线的总体百分比变化为28.1%。此外,实验组在毛发直径上也有显著改善,总百分比变化达到了14.2%。
临床试验3:
在30名22-65岁的III–VI级男性脱发患者头皮的3个区域应用干细胞外泌体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平均头发密度明显增加,参与研究前的149.7根 /cm² 在参与临床研究后第4周增加到153.6根 /cm²,并在第12周进一步增加到157根 /cm²,且受试者对效果的满意度在12周时较4周时明显提高。
四、未来展望
脱发不仅是美学问题,更影响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外泌体多靶点、精准化的干预方式,较传统雄激素性脱发治疗方法更具针对性,为实现更高效的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此外,外泌体有望与现有药物治疗、植发手术等手段协同作用,形成优势互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外泌体的提取纯化工艺将逐步完善,更多的临床研究将深入探索外泌体技术长期效果和适用人群,有望为广大有需求的朋友带来更安全、高效、持久的新选择,推动脱发治疗进入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
-The End-
喜欢这篇,转发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