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财险公司推出其首款高温险产品,在经历了近60年来最热的酷暑之后,上海的民众在夏天即将来临之际都有些担忧:今年会不会又面临“被烧烤”的窘境。
实际上,近日确实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让今年可能再次出现炎热夏天,而北京等地目前气温已经达到30度。经了解,这款产品弥补了此前国内高温险市场的空缺,同时这也是国内首例面向个人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
行业人士指出,之前国内险企集体缺席高温险,主要是因为高温保险较有针对性,体质弱者可能成为主要投保人,会给赔付带来很大风险。对保险公司而言,投保人群范围小,赔付风险却大,缺乏盈利空间。高温险出险后的鉴定也存难度。但是随着互联网工具的介入,相应的一些设计障碍被扫除,产品也随着成型。
行业人士指出,结合往年全国各地区气温状况,理赔发生的概率可能较低,投保人很难获赔。以北京地区为例,免赔天数为6天,也就是说,37℃高温天气超过免赔天数才可以获得理赔。不过,有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近5年来,每年6月21日-8月23日期间,并未出现累计高温天数达到6天以上的情况,最多只有2天,以此概率估算,北京地区的获赔率可能很难保证。
同样,该保险产品中,规定去年出现历史上罕见酷暑天气的上海,免赔天数为11天。根据上海气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7月23日至8月1日,10天期间连续出现超过37度的高温天气。从中可以看出,产品设计也是在参考往年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赔付底限,降低赔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