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伪知识真的很多,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为了大家以后买保险不再掉进误区里,不再吃买错保险的大亏。
今天我们特地整理了传播的比较广的7个伪知识:
伪知识 1:保险是骗人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保险只有两种情况不赔:这也不赔和那也不赔
其实保险公司拒赔主要就以下三个原因:
1. 不在保险范围内
2. 在范围内,但没有达到理赔条件
3. 购买时没有如实告知
条款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复杂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游戏,加上一些销售人员并不专业,无法解释清楚合同内容,在投保的健康告知环节也因为要促成保单,不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种结果就是,一旦出险,理赔过程当然也就不会太愉快。
正解:保险合同保险合同中条款的文字游戏以及销售人员的套路才是需要留意的地方。
伪知识 2:保险要选大公司,大公司靠得住
我们国家对金融的管控非常严格,保险牌照也不是谁都能拿的到的。根据保险法第68条,设立一家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两亿人民币,但其实大部分“小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是几十亿起的,而且具备强劲的背景和雄厚的资金。
不仅成立一家保险公司的门槛高,保险公司的经营还要接受保监会的严格监管。就在去年,安邦保险就曾因为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经营行为,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被保监会接管。
即使一家保险公司真的要到了破产的地步,保监会爸爸手中几百亿的保险保障基金也不会答应,因此不用担心手中的保单因为保险公司的破产而失效,一切都有保监会爸爸兜着呢。
正解:保险没有小公司,在选择上,应更倾向于产品的保障功能和性价比。
伪知识 3:健康告知随便填,过了两年一定赔
很多时候为了促成交易,一些销售人员会告诉我们,只要没住院健康告知随便填,过了两年一定赔,因为有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的保护,这也让很多人深信不疑。
根据《保险法》16条“不可抗辩条款”内容,超过两年后不能解除合同,这的确对消费者有利,但不能把解除合同和一定能理赔混为一谈,若未如实告知,保险公司依旧可以拒赔的。
正解:健康告知时如实告知,核赔时保险公司会通过医院获知病史,发现不实则有权利拒赔。
伪知识 4:有社保就足够了,不需要商业保险
平常感冒发烧这类的小病,一张社保卡的确可以报销很多医药费,但社保卡并不能让你无忧无虑,在一场重大疾病面前,社保卡能报销的医药费就只是杯水车薪了。
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水平还比不上发达国家,在中国允许销售的19万种药品中,被纳入社保用药的只有3000种左右,只占1.58%。而在这1.58%中,并不包含大部分重大疾病的用药。
举个栗子,A先生得了一场大病,医疗费用总共20万元,社保部分只报销1万,商业医疗险可以报销14万,只有社保的情况下,A先生需要自费剩余的19万,而在拥有社保+商业医疗险的情况下,A先生只需要负担5万的医疗费。
正解:社保只是解决了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同时拥有一份百万医疗险才能得到最充足的保障
伪知识 5:返还型重疾险,有病治病,没病返本
保险销售员在推销返还型重疾险时,你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有病治病,没病返本。而对于用户来说:最起码我买了返还型保险,最后会退给我钱啊,不会亏,消费型的买了就没了。
就同样的保额来说,返还型的保费要比消费型的高出至少一倍,有人会说,高出的这一倍的保费拿去做理财投资,所获得的效益远远高出了返还型期满后返还的金额,这里还不算上可能的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在选择重疾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需求去选择购买,不要被返还等因素所迷惑,要记住:花最低的保费,买最高的保额。
正解:买保险就是买保额,为了返还保费而使保费增长,降低保额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伪知识 6:教育金不能买,不如做投资理财
孩子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家长们最最在上心的事情,很多人都说教育金不值得买,还不如拿去做其他的理财,收益远比教育金要高的多。
不过近年来,在家长圈中教育金的热度却不降反升,教育金真的就不值得买吗?
并不是,教育金的本质是兼具理财功能的保险,从收益上看,流动性差、年利率低,和其他理财产品没法比,但是保险还是要从它的保障功能出发,它的强制储蓄、投保人豁免、专项资金,才是教育金的意义所在。
但有个前提不得不说,家庭一旦失去了收入来源,教育金只是保障孩子能够获得教育,孩子的生活还是需要通过健康险来支撑的,所以一定要先确保已有足额的健康险再来考虑理财险。
正解:教育金能买,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买,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伪知识 7:停售涨价,不买后悔
保险公司对市场的风险预估不足,亏的厉害,主动停售
比如90年代初期,还是高息时代,一些保险公司把自己的预定利率设在5%,甚至更高,由于年金保险是固定现金流模式,银行利息走低后,保险公司就是亏本经营。
不符合保监会监管要求
很多保险公司开发保险产品脱离了保险保障的本质,会带来经营风险,甚至让经济有脱实向虚的苗头,这时候保监会就会叫停。
预定利率上调或者下调
理论上预定利率上调,保费会便宜,下调,保费会昂贵。自然,当预定利率发生改变时候,老保单就自然停售了。
正解:在遇到即将停售的产品时,要擦亮眼睛,看清条款,正视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