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27年65%的购车者对智能车感兴趣。这是一位官员的预测。无人车要崛起,对于保险是福是祸?6月20日,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在2018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上说,保险公司的介入是无人驾驶发展的关键,而就在一个多月前,股神巴菲特则称,无人驾驶颠覆产业格局,保险公司将成输家!保险,是该支持无人车,还是反对无人车呢?
徐长明:保险公司介入是关键
6月20-21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18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在深圳举办。活动现场,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就“我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的判断”主题进行了分享。
在徐长明看来,智能汽车就等于自动驾驶和人机交互的叠加,中国将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潜力巨大。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在中国因素推动下,全球汽车电动化步伐加快,后续市场规模扩张将更加迅速,从而与高级别(L4/L5)自动驾驶形成良性互动。
他指出,保险公司的介入是无人驾驶发展的关键,否则,事故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现在,厂家、无人驾驶技术提供商都希望第三方承担责任,包给第三方承担路测任务。”
徐长明认为,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国情导致智能汽车有较大的需求潜力。
他进一步解释说,之所以说智能汽车的潜力较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根据测算,中国汽车保有量有可能超过6亿辆;其次,人口密度高,无人驾驶大车队的适宜场景就是人口高密度区;再次,共享势头强劲,未来将与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形成有益互动。
在徐长明眼中,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在智能汽车发展方面可以发挥较大作用。
“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特别是L4/5级别的挑战是混合交通,主要包括自动驾驶车与传统车的混合和自动驾驶车与非机动车的混合。”徐长明如此表示。
徐长明表示:“未来汽车使用将更加年轻化,预计到2027年100位买车人里面,90后加00后占比达到49%,对智能汽车感兴趣的人占65%。当然,智能汽车来临的时候,必须有通讯、大数据、云平台、高精地图、智能交通等等,这些是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
就在一个多月前,也就是5月初,2018年巴菲特股东大会在奥马哈举行,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中表示,无人车将给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保险和铁路业务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对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运输公而言,无人卡车带来的威胁远远多于机遇,”他说。“如果无人车变得普及,那仅仅是因为它们更安全。这意味着汽车相关损失的总体经济成本将会下降,这将会降低汽车保险公司GEICO的保费收入。”
当时,还有外媒报道,股神巴菲特表示,自动驾驶汽车将带来一次市场格局的颠覆,目前很难判断哪些公司将成为大赢家或输家,而保险公司可能面临“伤害”,消费者则将成为一个赢家。
据美国财经新闻网站CNBC报道,巴菲特在参加CNBC一个节目时谈到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
巴菲特表示,自动驾驶技术将让汽车更加智能,汽车将会成为一个技术更加复杂的设备,未来在发生车祸时,每一次车祸的财产损失将会增加(因为车辆技术更高),但是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导致车祸数量下降,乘车出行将变得更加安全。汽车变得更加安全,将会给传统的汽车保险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尚未大规模普及,但是包括特斯拉公司已经在发售的车辆中整合了自动驾驶技术,被称为“辅助驾驶”或“半自动驾驶功能”。据业内人士称,面向这些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提升的汽车,美国的一些保险公司已经降低了保费费率,这自然也将影响到保险公司长远的收入。
说起科技发展对保险业的冲击,最直接的莫过于无人驾驶之于车险。未来的某一天,当马路上遍布无人驾驶汽车,传统车险还有人买吗?什么样的产品能适应变化,从容应对“后车险时代”?业内专家认为,无人驾驶社会不可能在一夜间达成,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多层级车共存及其衍生问题亟需关注。因此,保险可以施展能力的舞台依然很大。
无人驾驶技术自诞生以来,便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但是,若无人驾驶系统代替驾驶员,交通安全风险怎么防范,又该由哪类保险来保障?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许闲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无人驾驶对财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冲击目前保险业务,如造成理赔支出增加,但因车辆安全性能提高,出险概率会降低,因此这方面的冲击不会很明显。二是无人驾驶汽车上市后,可能使现有机动车保险份额下降。“无人驾驶汽车问世,或促使人们重新考虑持有车辆成本,再加上共享经济的冲击,车辆购买量或会下降。”许闲指出,这种情况下,未来车主购买的传统机动车责任保险份额会相对减少,而汽车生产厂商会转而承担更多责任。
在5月27日复旦大学举行的“当保险遇上人工智能——人类社会新未来”论坛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王和表示,无人驾驶属于“智能驾驶”的一个概念,“智能驾驶技术大量应用,将对中国财产保险业产生巨大影响,会带来整个汽车产业巨变,如供应商的变化、财产责任的变化等。即使是无人驾驶时代,传统财产风险依然存在。”
台湾实践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范姜肱表示,无人驾驶导致传统车险需求下降,责任险的地位将上升;无人驾驶汽车造价较昂贵,修理成本上升,且事故发生几率由于人工智能的运用而下降,会导致车险保费缩减,但这是暂时性的,因为科技成本也会逐年下降。“保险公司业务板块中,将传统车险向责任险转变所产生的压力没有想象中大,因为可以发展与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保险。”
“作为一种多技术的集成,智能驾驶及随之产生的交叉责任带来的风险管理复杂性,成为全新的挑战。”王和认为,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保险业需高度重视车险责任认定问题。
“由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导入,整个保险行业的危险发生几率与类型发生变化,保险业业务经营会被彻底颠覆;未来将进入较冗长的责任界定阶段。”范姜肱指出。
许闲表示,短期内,责任险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车险,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车险还是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持续升级,传统车险业务会逐渐受到冲击,最终被替代。
既然趋势已经显现,险企的转型就无可避免。那么,险企能否适应复杂的责任界定工作?许闲表示,从目前条件来看,保险公司界定车险责任的确面临一定挑战,除了险企自身的原因,还与无人驾驶汽车现有5个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分别为:完全无智能化、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化、具有多项功能的智能化、有限制条件下的无人驾驶、全工况(设备在和其动作有直接关系的条件下的工作状态)下的无人驾驶,尤其在第二、三发展阶段,智能驾驶仍有驾驶员人工操作部分,所以责任界定的难度比较大。
王和也指出,“世界是复杂的,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简单,无人驾驶不能概括所有未来;应对无人驾驶需有更全面、更系统、更客观的思考。”
面对无人驾驶时代,保险业该如何调整,在新时代为人们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
“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促进汽车业进入共享时代,共享汽车需因地制宜,产品需要多样化。”范姜肱指出。
“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保险的产品形态,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但包括产品责任的界定、购买主体、购买保险的覆盖范围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变化。”许闲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具体产品形态会与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和保险业的创新应对相联系。
另外,无人驾驶时代,产品发展与资料获取将不再被保险公司一手垄断,业内人士指出,这需要对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的供应商在资料收集和使用方面多加关注。而且,将来是科技引导保险,并购汽车制造商或是险企应对无人驾驶汽车进入市场的解决方案之一。
那么,险企是否可以通过并购汽车制造商,“一劳永逸”地解决其对传统车险业务带来的变数问题?在许闲看来,“兼并”论的确代表现在业内的一部分观点,但并不全面。“险企与汽车制造商各自经营的主体和专长有很明显的区分,所以险企能不能并购汽车制造商,汽车制造商愿不愿意被险企兼并,以及二者并购后是否能真正解决无人驾驶保险的种种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商榷。”
除此之外,网络安全是无人驾驶时代保险公司必须重视的新问题。利莫瑞克大学教授Finbarr Murphy表示,包括勒索软件在内的网络攻击在过去几年爆发式增长,是保险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网络责任是大问题,尤其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而目前保险公司的讨论和沟通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