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寿险营销模式引入中国已经20年,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客观上形成了“以保险代理人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以保险代理人为中心”的营销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保险产品的强劲需求,营销员应顺应大势,大力推进保险产品的专业化和差异化经营,努力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转型。
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险方案
第一,注重客户信息积累,善于发现客户的保险需求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要建立在对客户信息精确把握的基础上。
首先,应准确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帮助营销员及时调整客户的现有保障水平,挖掘客户的潜在保险需求点,进而为客户规划最佳保险方案。例如,不同年龄段的客户选择保险时会有所侧重。30-40岁应以稳定为主,要保持充裕的储蓄存款,并配以保险金额较高的重大疾病险和人身意外险;40-50岁,储蓄比例可适当降低,应具体建立自身的养老保障计划;50岁以上,要规划完善的养老保障计划,股市投资则只应作为兴趣来看待。
其次,应对客户的社保状况以及其他保险购买情况有所了解。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既有互补作用又有替代作用,但相关研究发现两者的互补作用更大一些。保险营销员应充分了解客户的社保状况和其他保险购买情况,从保障性和投资性两个维度发现客户人身财产的风险敞口,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推荐相关保险理财产品。
再者,应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家庭负担等相关信息。客户的风险偏好直接影响客户对于保险产品的选择,风险规避型客户较多地投资于保障型产品,而选择投资型产品则相对较少。营销员只有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等相关信息,才能帮助客户实现效用最大化,所设计的理财计划才最有可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第二,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保障计划的连续性。
在选择保险产品时,营销员应引导消费者坚持“保障为主、兼顾储蓄”的理财原则。大部分客户是风险规避型,多数客户偏好以保障为主、储蓄投资为辅的理财计划。另一方面,保障才是保险产品的“主业”,保险人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中培养竞争优势才是科学的和可持续的。
给客户做的计划方案一旦拟订,尽量不要做大的改动,即使要改,也尽量只做局部调整。大决定由营销员做,小决定由客户自己制定,营销员未来的方向应是“顾问式”营销,就像医生看病,望闻问切后的“药方”还得由医生开出。
积极参与健康管理,推广“管理式医疗”。当前,保险公司和营销员更多地关注了保险的投资收益,却忽视了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提高承保收益,除非出现保险事故,客户签完保单基本上与保险公司就没有联系了。其实,保险的目的不光是赔,而是帮助客户减灾防灾、保持身体康健。客户购买寿险后,营销员应同时为客户制定具体的健康保障计划,帮助客户尽量不得病,降低慢性病的发病概率和出诊的频率,这才是寿险经营的主要目的。
此外,营销员应采取差异化或集中差异化的竞争战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组,大力推进保险理财产品的专业化和差异化经营,从专业角度为客户“量体裁衣”。
推动营销员向理财规划师转型
目前,发达国家的寿险营销分为四个层次:保险营销员、寿险顾问、理财规划师、伙伴销售。保险理财规划已是发达国家寿险的主流销售方式。但我国寿险营销仍然是以保险营销员为主,寿险顾问还不多见,保险理财规划师则刚刚起步。
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单纯的保障型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更倾向于理财、保障并重的综合型保险产品。保险理财规划是一种综合的金融服务,推动保险营销员向理财规划师转型,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改变我国营销员自身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保险营销员向理财规划师转型,是我国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